云南财政打好文化特色牌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-全讯足球网

您好,欢迎访问郑州市财政局网站!
云南财政打好文化特色牌助力美丽乡村建设
来源:财政部网站   时间:2018-11-09 14:53

 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,推动乡村文化振兴,全面落实云南省委、省政府“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”的战略部署,近日,云南省财政厅结合云南的民族民俗文化、红色文化、历史文化,从建设美、经营美、传承美“三美”同步入手,下达中央农村综合改革专项资金1.52亿元,在全省开展28个“美丽乡村 文化”试点项目,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云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和品质,打造美丽中国的乡村样板和乡村振兴的示范村。

  一、传承红色基因,讲好云南红色故事

  以威信县扎西会议、蒙自市查尼皮中共云南一大会议、施甸县杨善洲精神、镇彝威革命老区、玉龙县红军长征渡口、石林县边纵游击队等红色文化为主脉,深入挖掘弘扬云南省战争遗址、革命根据地、战斗英雄事迹等红色文化,打造红色文化名村。一是深挖文化元素提升美丽乡村品质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,深挖红色文化底蕴,注重文化融合,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的内涵和品质,发挥好文化引领风尚、教育人民、推动发展、促进和谐的作用,让美丽乡村更具魅力。二是彰显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。充分利用试点县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和干部教育资源,建成一批主题突出、内涵丰富、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展厅、革命资料陈列室、文化广场等,使之成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、爱国主义教育,开展党性修养的干部教育基地,传承红色文化,弘扬红色正能量。三是红色生态旅游加速富民增收。通过红色文化的依托带动,发展生态采摘、农家乐、红色文化体验等生态红色旅游,推动红色旅游与休闲农业、乡村旅游深度融合,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壮大,为农村增添产业发展活力,扩宽农民增收渠道。

  二、提升历史内涵,凝聚发展能量

  围绕昭阳区绿荫社区龙云宗祠、元谋县热水塘村元谋人文化、禄丰县黑井村盐井古镇文化、华宁县陶器文化、江川区青铜器文化、隆阳区永子文化等历史文化名村,保护和传承好乡村历史文脉。一是整治人居环境扮靓美丽乡村,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,着力开展村内道路、小型水利、垃圾处理、环境治理、文体场所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,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,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,提升村容村貌。二是统筹保护与建设,传承历史文化根脉,在对历史文物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、传统村落先行保护的前提下,再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,并将传统古村落保护列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,确保原有建筑形态、自然环境、传统风貌等历史文化元素的完整,让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传承下去,彰显地域历史底蕴。三是推动农村传统手工艺发展,围绕云南围棋、玉器、民族刺绣、土陶、木雕工艺等传统工艺,打造一批文化产业特色村,培育形成云南产业特色品牌,助力文化富民、乡村振兴。

  三、融合民族色彩,打造七彩云南

  试点以昆明石林县糯黑村彝族文化、德宏芒市介桃村傣族文化、红河金平县中寨村哈尼族文化、澜沧县老达保村拉祜族文化、维西县兰永村傈僳族文化等为重点,传承和保护原生态民族民居文化。一是注重民族特色民居建设,因地制宜、科学规划,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民族美丽乡村建设,保护和改善傣家竹楼、大理白族照壁民居、纳西族和傈僳族木楞房、哈尼族土掌房等民族传统民居,不破坏已有的建筑格局,塑造具有云南地方民族特色的乡村风貌。二是注重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,发掘和保护各民族民俗文化,保护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,建设集民俗收藏、文化演艺、综合展示为一体的民族文化馆,加强民族文化培训,强化农村文化阵地建设,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繁荣昌盛。三是推进民族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,依托试点地区的资源禀赋,发展高原特色农业、民族文化旅游、民族医药、民族音乐等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,结合傣族泼水节、彝族火把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,打响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品牌,助力脱贫攻坚。四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,通过试点项目的建设,明显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、民族村寨风貌、农民经济收入和幸福指数,推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。


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
网站地图